仁智书院
|收藏|设为首页
再也不想被deadline压垮了
作者:时间:2019-11-16浏览次数: 36

    很多人真正有deadline的概念,是从大学开始的。中学时代,deadline只是一个占据着词汇表一小块位置的单词,不显眼,也没什么特别的。那时,它还蛮可爱的,不争不抢,从来不是什么高频考点。因为它很低调,所以很少有人说上来它的具体释义,对它的印象就是“一条最后的线”。可现在呢?

大多数人害怕提到它。总是想遮遮掩掩地躲着它,离它越远越好。它不像中学时代一样温和了。你越是逃避,它越是追赶,直到你乖乖地服从它。以身试险几次,发现deadline这个家伙,你是躲不起的,只能迎面微笑着好生招待。如此,招待完毕,它便不会缠着你了。deadline是什么呢?与其说它是最后期限,不如说它是一根救命稻草。deadline让当代大学生在温水煮青蛙式的安逸生活中感受到沸水的温度,不至于浑浑噩噩地得过且过。deadline总试图让你有一点儿自知之明,不至于把待办事宜忘得干干净净。deadline更像一剂良药,专治拖延症,在你对抗“想睡觉”,“想追剧”,“想无所事事”而倍感无力时为你助力。提到deadline,似乎总有表达不完的、奇奇怪怪的情绪。

小时候,大多数人对于deadline不会有太强烈的情绪,也不会时不时地给自己灌输这个概念。那是因为,总有人在默默替我们惦记着它。总有人苦口婆心地提醒你:作业做好了吗?今天,要去……又或者,那时的我们,都会把每一件小事,当成天大的事。认知的世界小而有限,便会天真地把仅有的事视为天大的事渐渐地,沦为了deadline的拥趸。作业的形式不再单一,往往不是一人,一日便能完成的。转移视线的事情又太多,于是大部分人都习惯性地把作业的战线拉得很长很长。往往到了要交作业的前一晚,还在凌晨顶着困意和疲惫赶工。第二天,继续顶着困意和疲惫汇报。每一次经历完deadline的洗礼,都有一种劫后重生的喜悦。喜悦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下一个deadline又不远了啊。在deadline与deadline之间,大多数人悄悄地偷懒,喘息,隔离,偶尔选择暂时性失忆。和同龄人聊天,总能隐隐感受到一种无奈与疲惫,大家都有自己的deadline。大家好像都过得没那么容易,也没那么如意,但事实是: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平常,也要花费不小的力气啊。年轻嘛,有太多的事等待你去尝试,去挑战,期间必然少不了deadline的存在。

等有一天,你的生活进入了平稳期,或许就没有那么多deadline了,也只是或许,未来谁知道呢。有人说,其实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也不是没有道理。想想那种在deadline前几分钟完工的感觉就很刺激,也很带劲,增大对于deadline的火力,可能还能帮助提高效率,提高完成任务的注意力,集中度。可体验过早早完工的安心与踏实,便不会对deadline有太多贪恋了吧。说到底,和deadline对抗都不过是无奈之举。心里总有一块石头没有落地,总觉得自己欠着东西,还要日常提醒自己一定一定不能忘。被deadline拖着走,就会陷入被动的状态。在deadline的压迫下匆匆赶出来的作品,总是难免有仓促的味道。刚刚结束一个深度报道的汇报,一个应deadline而生的作品,质量并不算很理想,深度也没有达到预期,会有一种“本可以更好”的遗憾。如果早一点开始,或许也不能完美,但至少可以更完善。其实,失落不是不够好带来的,是没有尽力去变好导致的。

做一个不被deadline拖垮的年轻人吧。

 

 

心灵驿站
Sage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