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临近毕业阶段表现突出的心理特点,各高校在每一年的“毕业季”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学生因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的过激行为或恶性事件防患于未然,这对于优化学生素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是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
1.优化学生素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向社会输送素质优秀的祖国建设人才。大学生如果没有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即使在表面上具备了优异的学习成绩,然而若存在心理上的问题或缺陷,同样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人才,是无法胜任其将面对的各种社会责任的。2003年4月,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在应聘公务员时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在得知这一结果后,他用尖刀行刺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被判处死刑。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终因心理扭曲和冲动毁灭了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毕业阶段因升学、就业、情感等问题所产生的压力进行教育过程的实施,帮助每个学生营造积极、阳光、自信、向上的心理环境,纠正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进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维护校园稳定。高校学生毕业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一直是整个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季”是校园意外事件的高发期,大到恶意伤人、杀人,自杀、自残事件;小到打架滋事、破坏公物事件,尤其毕业生离校期间,学生在校园内酗酒打牌,从宿舍楼上向下乱扔酒瓶、暖壶等杂物伤人毁物事件已经成为各高校“毕业季”的普遍现象。近年来,在高校更是出现了毕业生用“裸奔”、“让酒瓶飞”、“被单宣言”等疯狂行为庆祝毕业的现象。2011年6月29日,浙江大学一男生决定用爬树跳湖的方式留下自己最疯狂的毕业照,却最终导致溺水身亡。在高校,毕业生的亢奋、冲动的情绪和行为还往往会影响、带动非毕业班学生,使之参与进来,造成事态的扩大化。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也严重危害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自觉维护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保持平和心态,克服浮躁、冲动情绪,抵制鄙俗卑劣行为,保证毕业生文明有序离校,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促进社会和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和身心健康状况是衡量社会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合格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指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杰出的业务能力,而首先应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们看到,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或进入社会之后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自毁前途、危害社会。2013年4月10日,一男子持刀闯入上海张江路建中路口一家工商银行,威逼工作人员交出现金,得手后迅速逃离。经调查,抢劫者是上海财大一毕业生,毕业后因事业不顺、恋情无望,竟萌生疯狂念头,光天化日之下蒙面持刀抢劫银行,当问及犯罪动机时,这个90后大学毕业生说:“我就是想报复社会。”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指向的是不特定的公众,除了给无辜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残,还让公众产生恐慌并且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任,直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而许多类似案件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群体中隐藏的诸多心理问题。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生心理不稳定、突发事件易发的“毕业季”站好最后一班岗,针对个别、关注全体,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