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智书院
|收藏|设为首页
“毕业季”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作者:时间:2018-06-13浏览次数: 2829

大学生在“毕业季的心理状态可以用矛盾二字来概括。在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社会严峻的挑选和考验,由于经验匮乏、身心脆弱,毕业生们极易陷入交织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境遇。

1.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临近毕业工作却没有着落的大学生内心充满了焦虑感。一份针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面临择业问题时“‘90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较‘80更为严重,且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上

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并不能转化为推动学生产生积极求职行动的正能量,相反,在一些院系组织的招聘会上,出现了参与学生人数寥寥的冷清场面,学生的表现较为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值过高造成的,渴望工作一步到位的学生对理想之外的职位采取了漠视和拒绝的态度,“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还未被广大毕业生所普遍接受。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之间的矛盾衍生出来的只能是新一轮的、更为强烈的焦虑心理。

2.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当网络频频发布大学毕业生卖猪肉、捡破烂、做家政的新闻时,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据此发出无奈的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的一点。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不少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碰壁,极易引发失落、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情,必须加以及时、有效的调节。

反观大学生创业的事例,在那些似乎被人瞧不起的行业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北大毕业生陈生进入养猪行业,不到两年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百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两亿。又如湖南大学研究生梁明毕业后捡破烂,几年中从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发展到拥有三家废品回收站。因此,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必须学会化解、转化矛盾的方法,摒弃传统偏见,目标远大不怕起点低,低门槛也会带你走进大世界。

3.他人的荣耀与自我的挫败。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注重自己的外貌、气质、能力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对现实中的自我评价达不到所期望理想的自我标准时,两者发生矛盾,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失去达到理想的自信,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

临近毕业,有的学生已经收到了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有的学生与理想的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考上公务员、选调生的学生已经进入政审的阶段。与这部分学生明朗而美好的前程相比,有些学生的前途仍处在暗淡与迷茫之中。有的学生考研失败,处于复读还是找工作的两难境遇中犹豫不决。更多的学生则处在找工作的奔忙劳碌和求职无果的痛苦煎熬之中。两相对比之下,处于失意状态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颓废或者嫉妒的心理,受这些心态困扰的学生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有的学生与他人盲目攀比导致心理失衡;有的学生眼见前途无望而破罐破摔;有的学生见不得他人高兴,对身边的得意之人充满了一股莫名的仇恨,甚至演化为发生口角或打架,人际关系随之恶化。

4.个体的认知与盲目的从众。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非我,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意识,这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自我能力、品质的评价过高或过低都是不适当的。如果对自己估价过高,就会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导致失败,别人也会说他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不愿同他交往,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反之,对自己评价过低,又会产生自卑心理,精神萎靡不振,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大学毕业生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是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许多学生恰恰不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出现了在前途的抉择中毫无主见、过度依赖、盲目从众等心理。有的学生在升学、考公务员、考选调生、去国企、去私企、自主创业等出路面前犹豫不决,不能综合考虑个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知识储备、能力专长等因素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规划,从而导致举棋不定、来回摇摆,眉毛胡子一把抓,却什么也没有抓住的结果,浪费了时间精力,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有的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竞争,把找工作这件事交给父母,过度依赖家庭,一味地等、靠、要,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还有的学生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凡事喜欢效仿身边的同学,殊不知即使专业相同,能力、兴趣也可能有很大差别,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毕业生要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准确进行自我评价,优化心理素质,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和择业信心,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心灵驿站
Sage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