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智书院
|收藏|设为首页
通识教育概述
作者:时间:2014-11-26浏览次数: 105

通识教育概述

    一.概念起源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二.历史发展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古代中国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古代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

    现代教育

    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例如,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文库芝加哥大学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而非,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
Sage Academy